思考&创造&交流 @即刻&即友 整理@江浩Corli
卷首语:
那些在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年轻人,每天到底在创造什么,贡献什么,改变了什么 —— PakyuM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后浪
20200501
@陈敏洁Kenton
https://mp.weixin.qq.com/s/sZPwoXZM9KsQJf6lhtnj6Q
《投资机构的体系化作战》
@陈正焕
iphone市场的衰退是对共享充电宝的降维打击#豆瓣看到的
@好好说话别戳屏幕
拼多多这次五五购物节,算是一个里程碑。
一是拓展了自身新的业务边界,帮线下商场直播卖货和开始卖大宗耐用品汽车。
二是开拓了新的BD策略,跟政府部门找到共同利益结合点,再撬动地方国企资源形成合力。利用行政力量推动购物节,自带媒体资源。
三是完成对上海市场用户对品牌认同到依赖的教育,提升上海市场占有率。这个用户群体,有很大比例是高学历高收入爱分享懂传播的用户。
口碑和美团点评直播功能得抓紧了,BD策略也得升级了
@PakyuM
被吓到了,网络音频(不含网络音乐),是一个每天 3.58 亿小时规模的市场,视频是 10 亿
@抬抬高
低调神秘的老板钟睒睒(shǎn)…
https://mp.weixin.qq.com/s/xxZrc64XE3qpvD8ENTNpYQ
《农夫山泉造富之谜:饮用水每卖1元就赚6毛,66岁老板全家持股超93%》
@KaroWang
「公式」真的是理科生的表达艺术,把一组复杂的相关性理论描述转而变成一个简洁的公式表达。
像最近读到的:「双边市场效应V=kmn」、「梅特卡夫效应V=k*n²」,以及俞军老师的「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产品经理的价值=经验等级x平台匹配度x智慧等级」
20200502
@金融街杨超越
仿制药企业内部有着明显的分层,很多企业没有放弃「低利润且采购价格持续承压」的仿制药业务的权利。
更应该看到的是,实力如恒瑞、华东的仿制药企业始终在少数,更多的仿制药企业根本没有放弃仿制药开发的资本——因为不做仿制药,它们就没有其他的品种可做,没有新的品种续命的企业是没有资格放弃的。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它们无非是在一些仿制药中选相对不那么差的,因为放弃就意味着退出市场。
https://mp.weixin.qq.com/s/giaJBHZjIW5IK4MmyMXKcw
一批仿制药,知名药企不做了
@Cybernetics
经常听到一个说法:运营做多了会转产品,原因是发现做产品是解决问题最高效的方式。
但我们开讨论会,研究XX问题怎么解决时,尽管同业务线的运营和产品的OKR都是对齐的,而运营同学经常说的是产品该加哪些功能,产品同学则经常说应该做哪些活动。因为运营侧对活动的精力成本敏感,产品侧对功能的研发成本敏感,对两方而言,最高效的方式是“自己付出较小的成本,撬动更大产出。”
不过我们产品和运营的职责边界在逐渐模糊(目标对齐,互相可以提建议、参与决策,但是不会覆盖对方工作)。挺喜欢老板的一个观点:以结果为导向,产品和运营不需要做严格区分。
20200503
@VincentSkywalker
作为B站的长期观察者和拥趸,2年前30亿$市值买了大量股票预言B站终将突破100亿$,和B站交易过7个案子的人,在这个时刻可能要不合时宜地唱唱反调:最近吹B站吹年轻人真的有点过...
从半佛到艾叔,但凡有点流量粉丝的UP主的视频结尾都要cena升华一下(艾叔是做房产视频的啊拜托),年轻人年轻人,国家希望民族栋梁,B站受众也尤其吃这套...
问题大家想想,谁会需要一直吹捧还很受用啊?昏君。要不就是以前被打压得太厉害了呗,甚至现在还有点不自信。很多原来根本不在圈内的阿叔阿姨都要过来凑凑热闹,表明自己可以跟年轻人共舞😂😂😂之前都在哪儿呀?
我今天看完后浪视频,第一感想是“中国年轻人是越来越少的,大家忙着追求独立表达自我,不生小孩,中国年轻人再优秀又有啥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无则国无啊”想想,自己都感觉太犀利,太直白要让很多人不开心了。没敢在朋友圈发出来,只能跑到Jellow来发
@顽皮跳跳灯
Halide 开发者对于 SE 相机的分析文章,提到的两点比较有意思。
- SE 的人像模式是纯算法实现,不像 XR 用了传感器的数据加上算法。
- XR 和 SE 的人像模式其实都支持拍摄人以外的物体,只不过系统相机为了降低犯错概率限制了只能拍人。“under-promise and over-deliver”
@柳胖胖
说到产品和运营的边界在模糊,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在互联网早期的时候,这两个职位是压根不分你我的。
古早期pc互联网公司的工具人们,大概可以分为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这延续了对于传统科技类公司内部岗位的称呼,技术人员就是程序员了,而非技术人员里承担产品和运营角色的,普遍被称为策划。
但是如果退回到一个产品的诞生之初,其实程序员、产品和运营,也都是一体的,早期的个人站长们,包括阿北做豆瓣时的状态,都是源代码、产品设计和上线后的运营一把抓的,大家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
所以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为什么普遍是技术出身,就是因为这些环节里相对需要一定知识门槛的就是程序员了。
但可以这样做的前提是产品用户量少,等活跃上去后,大包大揽的方式根本搞不过来,由此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属于互联网行业的岗位细分化,程序员之间分成了不同工种,大概就是前端后端测试运维等等,这些岗位内部还能不断细分;产品经理里有的人更关注用户需求成了用研,有的只盯数据成了数据产品经理,有的更关心整体流程和进度成了项目经理,有的专精具体功能成了产品设计;有时候产品经理被按照行业划分,做社区产品还是电商产品的要求是不同的。
进入移动时代后自然又有了网页产品经理和移动(无线)产品经理,有时候产品被按照前端还是后台划分,有时候按照是用户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划分。
而运营也被基本分为用户运营、内容运营和活动运营三大类,但中间还能细分,有的公司的BD甚至销售都算在运营线内,有的则独立成线。
再比如最早期的互联网产品之一的门户网站,编辑需要负责内容的生产,内容运营再基于这些内容去搞事,比如专题活动;有的编辑觉得就这?我自己也能搞啊。所以有的公司编辑归属于运营部门,有的公司运营归属于编辑部门。
在早期的头条大概真的没有编辑和运营,有也是帮码农哥哥们做点审核的工作;早期的快手也是差不多,甚至产品经理都不需要,因为程一笑自己就同时搞定了技术和产品设计。
很多人听过一句话,“产品运营不分家”,原因就是他们本就是一家的,你只有站在通盘角度考虑,才能让两边的效率都最高。不过,细分化带来的更多是两边底层工具人之间的不理解,但这都是后话了。
当然我知道很多公司未必是按照我说的这样划分,整体复盘一下就是,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而各种公司的具体情况又完全不同,涉及的细分领域和行业不同,而从事工作的人员背景也不同,学校里又没有直接对口的专业,造成职能划分和工作边界无比模糊,而这种模糊还是动态的,一切都在高速奔跑,只剩下工具人们夜深人静时的独自困惑。
后来增长黑客火了,需要有人去专门做用户增长类的工作,它属于产品还是运营?有的公司直接先让用户运营顶上,学起来用起来,毕竟看着最相似;后来发现光是搞搞拉新留存什么的不行啊,这还得从产品设计角度切入,又让产品经理来牵头,不断搞埋点搞AB test搞千人千面;如今,有的公司把UG独立成了一条线,不附属于产品或是运营,但很多依然归属于产品或者运营部门;我甚至见过有的公司让BD部门来负责搞用户增长的,联动站外流量一起嗨,也是蛮有创意的。
总之,工具人想要减缓自己被工具化的速度,逐步回到古早期能够一个人通盘大包大揽的状态是最优解,你得带更大的项目为项目整体负责,不但技术人员你也能管,产品运营再到商业化的整体流程都能立住才行。
只是很难,所以大部分中层选择了玩公司政治那一套。
20200504
@NeoYin
蹭个热点,开张大吉
https://mp.weixin.qq.com/s/JaEQs6t7xHSc_TLSw2XFJQ
《后浪解构“后浪”》
@宜尔
今天review了下同事上周发的淘宝直播机构大会的ppt,在内容侧主要信息就是今年淘宝直播在内容品类的拓展上会有所发力,从ppt上看主要是拓展游戏、二次元、金融保险和本地服务四大品类,逻辑上来看还比较容易理解:
a.游戏+二次元 ,这两个垂类内容需求被完整验证过,且天花板高、内容供给侧也比较充足,同时与目前淘宝直播的用户在人群属性上相对互补。
b.金融保险+本地服务,集团内的强势业务/倾斜业务,同样也是供给端有明显优势,但是面向用户端的内容需求还未被验证过,这两个更多的应该还是作需求验证。
主要想说下游戏品类,大体上来看游戏直播之于游戏其实不算是一个获客型的内容渠道,尤其是重型游戏 ,因为游戏之间往往是有“知识壁垒”的,如果你不是该游戏的用户很难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游戏内容的,更别说去长时间的进行内容消费。之前因为工作原因被迫看了快两年lol直播,直到现在对lol都还是半懂不懂的。而且从经验来看游戏直播平台的一个难点之一就是用户内容偏好的泛化,分发侧想了很多办法但流量折损都比较高,内容品类和品类之间天然的门槛很难逾越。
但从内容业务上来讲,用户覆盖度高的、观看时长长的往往也就是重型游戏 ,所以(尤其是重型类)游戏直播和获客天然就是相对矛盾的。相对来说轻型休闲类游戏想去通过直播渠道获客可能还是有机会的,只是这个天花板又多高个人还是比较存疑,所以还蛮期待看tb直播怎么做游戏这个品类。其他三种内容品类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就不作评价了。
@么么包 评论
二次元的话,小裙子之类的还比较好带货 跟买衣服是差不多的 入坑了就主要看衣服 转化壁垒不高
但是手办模玩周边之类的就难了 跟游戏是一样的 消费端有认知壁垒 IP跟IP就是不一样 喜欢巨人的不会因为你直播鬼灭就买鬼灭 内容供给端很被动 直播对于手办类或许不是一个好方式 灵活性太差
@妙蛙种子二号
过去十年,新兴的VC PE像一场定位争夺战。2010年是创投圈的「万历十五年」,那时有typical的美元VC和PE,也有typical的人民币VC和PE。但有几家新兴的基金是靠独特的定位,弥补了市场上的缺失,从而赚到了差异化定位的钱。几个例子:
2010年,真格和险峰是最早把天使投资进行机构化的,机构化的seed fund在美国是不存在的,这两家证明了天使机构在国内是可以做成的。
2010年,典型的PE很少投那些高风险的互联网公司的,这是个空缺。 DST的差异化定位是,用VC手法投PE阶段,大张大合的投头部的玩家。DST是国外团队,后来元生作为本土团队,也是VC的方式投PE阶段,其实也是很独特的定位。
2013年开始,当时的腾讯投资,可能是第一家把战投进行财务投资化的公司,能用腾讯的资源拿下很多VC PE拿不下的项目,也是一种定位差异化。
@hxd50
今天看了个很有趣的问题啊~说的是如果清北的学生都上网课了,那上清北跟别的学校又有什么区别呢?
底下有回复cite了一个working paper,大意说的是名校(elite education,这里用的是211高校与非211高校的断点回归)能够给学生带来的起薪上 30-45% 的提升,其原因在于名校当中的social network,elite的peer普遍家庭条件更好,成绩也更好。上网课带来不了这种social connection...所以说不单只是知识改变命运,环境也很重要
然后说这个钱的事情吧,也是跟同学聊天才知道现在上海留学生落户的标准是7000+/月,年薪不到10万。管院gmim项目毕业生,平均package是40万...很多时候不同项目水平差距也没那么大,但或许就是所谓的校友connection让一小撮的人获得了少有的高薪而不是能力本身🤔
@李奇
刚在@江浩Corli 的邮件里看到 @抬抬高 的一篇动态好像很受关注,刚好有时间可以说两句。字数太多不能转发,于是只能单独发一条了。
关于权重的问题,实际上 13 年的时候就已经上线测试了(当然更糙版本的权重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了),也经历过几次大的迭代(最近一次的排序依据是「二项分布样本的威尔逊置信区间下界」,有兴趣的可以去 URL token 26933554 里阅读细节),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应该也在持续迭代中。
关于水化,其实这个问题从知乎上线开始就不绝于耳了,每年都会有问题说为什么知乎相比 XX 年越来越水了,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说一个最简单的吧:在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早期,所有用户都是社区管理者,社区的治理策略是找出好内容、优化有潜力内容和打压坏内容,所有人都参与治理(也就是积极使用没有帮助、反对等按钮),如果有人是 11 年的知乎用户,不知道还记不记得一个叫「标记」的产品,就是在这个思路下诞生的产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少人参与进坏内容的打压中了,究其原因无非是「参与进坏内容的打压并不是一个需求」,那过去「所有用户参与的社区共建」一招鲜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使用了,需要更多的组合策略在更高的维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做的所有事情用户感知不到就等于白做,扭转已有的偏见和误会也是需要花更大力气才行。
关于基本功能的等级限制,互联网不就是在消除界限,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闪闪发光的那一面和自由的获取信息么?人为造墙不是一个互联网人应该做的事情,这不是个能力问题,是个价值观问题。
关于老员工迷信,一个公司的老员工并不一定比新员工强多少,但在很多旁观者看来老员工的离开象征着一家公司的衰退,在我看来这两者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更大的可能是这个人水平不太行或者和公司目前的需求不匹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趁早让位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比较好,比如像我这样的。
最后,一个(最终活下来的)产品早期核心环节超出预期是一个基本要求,如果这个事都搞不定就活不到被大家讨论了,但个人观点还是要理性的认识到这不是常态,同时感性上愿意挑战理性,才能把这个事做好,毕竟很有可能从哪里冒出来一个人用一套更好的产品逻辑击败你。
对了,如果有人对社区治理有兴趣,知乎正在招这块的产品负责人,不妨一试,看看问题是不是真的那么容易解决。
题外话:我发现有些时候讨论产品,大家总是会觉得对方的产品经理是个有着险恶用心的傻子,我觉得这是个很不好的默认值。默认对方是个有脑子的好人,不要做动机揣测,会让跟多事情变得简单。
@dekura
很多人现在的想法是,做学术就是清贫的。其实不是,给大家透露一个数据,香港PhD工资有两个档位,一个档是30w hkd一年,一个档是22w hkd一年。 少吧? 其实不是,第一香港不用交税, 22w hkd算汇率也有20w RMB到手了,在大陆相当于25w 年薪了。 第二,大多数老师都有充足的资金,这些钱很多都会按bonus发到你的账户上。
我在腾讯待过半年,我知道很多产品白菜,一年税前也就20w出头。
说这么多,想告诉还在读书的即友,知识确实是金钱。你如果和我一样长得一般又没啥特长,那就读书吧哈哈哈。
@汪颖-启元资本
11%浓缩汁 vs 60%葡萄汁
同一个便利店随机拿了同一个批次的四包葡萄冰,正好每个版本包装各两个。
零售届的AB test吗?
20200505
@kyth
看到过不少朋友想要一个纯粹的新闻聚合网站,但又不完全是算法控制的。其实英文世界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东西,甚至是能把人工编辑和推荐算法结合得比较好的。
推荐两个非常老牌的姐妹网站:
http://techmeme.com
http://memeorandom.com
前者讲科技,后者讲政治,都有超过十五年历史了。形式概括起来都是模拟“头版头条”,但消息源的权重是人工筛选后的严肃媒体和可信自媒体优先,排序则是参考了社交网络里的引用率的类PageRank算法。
这两个网站的最佳使用方法和现在的微信看一看类似:点进去后,看最上面的几篇即可。
@西昂翔 评论
莫名想到了断更许久的湾区日报最近推荐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一个远古网站——http://drudgereport.com/
这个网站运营了 20 多年,每月近 10 亿 pageview,预测年收入在百万美元规模。Basecamp 创始人十多年前给了一个很高的评价:如果“设计”不单单指美学,还包括维护难度、运营成本、赚钱能力、打开速度等方面,那么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就是他心目中“设计美学”的典范。
能得出这种结论的人,想也知道不是啥正经人,他创立的 Basecamp 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葩公司。有个经典段子是:这家公司早在 2009 年市值就突破了 1000 亿美金。
具体怎么突破的?一伙投资人用 1 美元,买了该公司 0.000000001% 的股份,并且创始人在全体员工大会上郑重宣布了这个消息。据此估算,当天公司市值还真就是 1000 亿美元。
更奇葩的是,这个公司当时表示,为了保持自己的高估值,他们打算永远不盈利。因为一旦你开始赚钱,人们对你估值的时候就有了参考标准,赚钱将严重妨碍一个公司的估值想象力。
更更奇葩的是,37signals 计划在 2013 年做到 120 亿用户。别问地球总人口才多少,谁说用户必须是人?
20200506
@Shixian
社区团购
最近目睹了我妈从一个根本不知道社区团购的人变为了食享会社区团购的忠实粉丝。因为信任所以购买这道理肯定没错,难点是怎么建立信任?我观察到的社区团购的团长会在微信群里预告要上新的产品,发语音发图片,不是用机器人。群里的居民买了东西要售后也是团长积极服务,一箱梨子坏了一个就赔一个的钱,比漫长的网购平台和客服沟通更方便亲切。每次去社区取货时,团长也会亲自帮忙顺便和居民唠唠嗑。几个月下来,即使解禁了我妈也很相信这个团长卖的货。
大家总觉得微信里有私域流量是捷径,真正的捷径还是不管在什么平台都用心做事,服务好用户。尤其是在各种服务已经如此方便的今天,社区团购本身就是更私人定制化的服务,可不简简单单是低成本流量😒
20200507
@杨斯奇Sebastian
看不下去了,能不能找个好点的ir
20200508
@栗噔噔
在公司快2年了,基本没有自己写过完整sql,都是改数据分析师写好的sql
公司一直以来对产品也没这个要求,见过最惯着产品的,ab实验的置信度都提需求让分析师看
最近明显业务方需求数量远大于数据分析师可执行工作量,一个需求要等很久,就和老板提,让数据分析师给产品培训一下,整理常规语法和会用到的表,功能打点漏斗这种sql产品可以自己写不用等
舒服了 好奇有多少公司产品可以完全不自己写sql,目前已知的只有我司和京东
@蒙大拿的小偷 评论
要写sql说明公司的数据分析工具建设还不到位 (匿了
20200509
@东炜黄
这两天翻译了 KK 在 68 岁生日分享的精辟又风趣的人生建议。比如:「当一件物品丢失时,95% 的情况下,它都藏在距离最后一次出现地点只有一臂之遥的地方。在这个半径范围内搜索所有可能的地方,你就会找到它。」
又比如:「如果你在家里找东西,当你终于找到并用完,不要把它放回原处,而是把它放回你第一次找它的地方。」
说来惭愧,几年前也是抱读过老头子的《失控》《科技要什么》,然而现在已经回忆不起什么内容了。
https://mp.weixin.qq.com/s/MlRjgOl2iYMLZvU3MRWWGg
《凯文 · 凯利 68 岁生日的 68 条人生建议》
@liozh
后浪的台词以长辈的视角来看问题不大,但从后辈来看,处于社会不同阶段的人明显会有不同的反应。
对于还未出校园的人来说,像是一通赞美和激励,鼓舞身心;对于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来说,就像是一碗毒鸡汤,所以看起来更带有批判性。
这种态度分化的现象来源于视频的素材,文娱竞技活动充斥整个视频,这些美好的向往,在内心还有期待的时候就是激励,在被现实压垮之后就是毒鸡汤。
作为社区的宣传视频,面向用户和投资者没有问题,但标题取得太大,难免被人当靶子。
最后,视频的素材取材大多来自B站本身,却非常偏向性地都选取了代表消费性质的内容,那些生产的、组织的都被无视了,那些人确实不会主动站上浪尖,却也不应该被忽视。
@少楠Plidezus
GrowthHack,病毒营销,裂变增长,私域流量,直播带货…扪心自问2019年之前,我也是个内心求奇的人,但是实际上哪有那么多出奇制胜?反过来想所有的出奇制胜都是因为调查不够绵密翔实罢了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决策频率越高,如果准确率不足一半,则一定悲剧。而出奇制胜,多数胜算不足。
想起以前百姓网有个好的小细节,所有新员工必须在一个月内考完google analytics认证,否则立即开除。也就是那时候培养了基础的数据分析意识,而这一点都不出奇,太拙了,却受用至今。
20200510
@黄海_消费投资
一位投资前辈和我分享150亿美金那轮投美团的过程:做了接近一年的研究和访谈,厚厚一叠材料,最终那期基金7亿美金规模,一次性投进去3亿美金。签字的时候,内心的感觉是「这一把,赢定了」。这种感觉,就是投资人最自豪的时刻。
20200511
@科技编辑
“今年是高刷新率,明年是LTPO以及真10Bit。”
@互联网新鲜事
英特尔公司今晚宣布,其全球投资组织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向11家专注于AI、自动驾驶计算和芯片设计的初创公司投资,总金额达到1.32亿美元。被投公司包括Anodot, Astera Labs, Axonne, Hypersonix, KFBIO(江丰生物), Lilt, MemVerge, ProPlus Electronics(概伦电子), Retrace, Spectrum Materials(博纯材料)和Xsight Labs.
在2019年,该公司在36个新投资项目和35个追加投资项目中一共投资了4.66亿美元,领投了72%的项目交易,并已成功完成了22个投资项目的退出。到2020年,英特尔资本有望向人工智能、智能边缘和网络转型等技术领域的科技公司投资3-5亿美元。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鲍勃·斯旺(Bob Swan)在此前财报会议中表示,2019年英特尔在AI领域的收入为38亿美元,他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50亿美元。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成立于1991年的英特尔资本,至今共进行了1588笔投资交易,其中大约有390家是初创公司。
@chaosBLNKu
拼多多、Bilibili、饿了么、陆金所、小红书、喜马拉雅、大众点评、趣头条…
微信、淘宝、抖音、快手、美团、微博、京东、豆瓣…
感觉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和北杭广深比起来,从起名字这件事一开始就节奏慢一拍哎…
@白桦树上的小丑鱼 评论
上海公司里面除了bilibili和喜马拉雅,都是和钱直接相关,要不是花钱要不是赚钱,要不是互金全军覆没,这个名单还能长不少
魔都出不了基础设施型互联网公司,实在是消费文化对人影响太大了
20200512
@宋一松
前几周刚评论完Airbnb高成本融资的消息,上周Airbnb已经开始裁员1900人了,占公司总人数25%。和它同为当年O2O双子星的Uber也宣布裁员3700人,相当于员工数的17%。
顺便也可以提一下大公司的状况:Google停止招聘,Facebook和Amazon则在大规模捡漏。Facebook作为硅谷仅有的招聘大户,HR们最近快忙翻了。
这就是我之前说的“趋同演化”:硅谷的这个环境,筛选出来的公司表面上一定都是一副科技公司的样子。但内在业务的本质区别是无法弥合的。一旦环境发生变化,短期内一定会出现新的赢家和输家。
Uber和Airbnb的问题我四年前还在Uber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你嘴上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你招一个硅谷的程序员,成本顶多少个中间商?
另一方面,虽然不同公司招聘程序员的成本接近,但程序员在不同公司所能提供的价值真的有天壤之别。Facebook的业务是纯线上,且大多数产品同营收分离,强的工程师在不需要处理广告的情况下真的可以驱动起整个业务。但你在Airbnb这么重线下的公司里能做什么?大多数无非是把网站和App搭起来,然后别挂了就好。(相比起来Uber至少还需要招一批懂系统的保证万圣节和新年夜的时候服务器别垮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和Google还有Facebook抢人?
几个教训:
- 对公司来说,要看清自己的本质。不需要那么高成本的开发人员就别硬待在硅谷扮演科技公司。
- 对硅谷来说,需要加大基础建设提供大量新增住房,压低房价,否则人力成本在极大地限制整个地区的发展。(但改变很难,涉及美国特有的国情和决策机制,这个我打算以后单独说)。
- 对个人来说,无论你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永远要偏向于能让自己提供更大价值的工作机会。
@陈敏洁Kenton
2C消费其实还是一个草根创业的故事很浪漫,2B、金融往往背后都有一些不可名状的隐秘生态。另外愈发为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担忧,不知道水会流向何处。
20200513
@白桦树上的小丑鱼
两个问题:
1.微博、贴吧、知乎、豆瓣这些大量存在互动的产品算不算社交,算不算熟人社交?
2.为什么Facebook、Ins、Whatsapp、SnapChat这些产品没有用关系链和互动来间接创造营收,而是用个人特征在直接创造营收?
@白桦树上的小丑鱼
在马桶上突然想起“输出”“干货”“独家”“下沉”“留存”“渠道”“变现”,感觉这些词和我在马桶上的情景也挺适用的
是不是这些词就是在马桶上发明出来的?
@汪小天Will
所谓新品牌何其多,我挑什么?
(1)TAM = 国产替代 = 供应链在中国,品牌是外资主导
(2)LTV = 成瘾品类:烟酒糖茶或者多场景复购可能性
(3)CAC = 新价格带:新的价格带主张,高用户吸引力和价格承受力
@王墨
美团没有,也不可能有
阿里独有的套路,开一个店顶三个店
20200514
@妙蛙种子二号
最近把电子元器件流通的上下游跑了一遍,有些明白为什么这个2万亿的市场为啥没出百亿交易额的b2b项目了,简单来说是这样子
1、别提2万亿的市场,里面真正能做电商的只有几个百亿规模的垂直市场,这几个市场每个对应几十亿的毛利,而且这几个市场间是不容易跨的。里面1.5万亿的主战场和电商没关系。
2、为啥没关系呢?因为器件原厂和代理商已经把电子产品厂商伺候的很好了,又做技术支持,又提供垫资,又给优惠的价格。这三点电商都做不了,电商只能在一站式采购上做文章,但价格更贵,吸引的只能是那几个百亿市场的用户。
3、为啥电商在电子元器件上没价格优势呢?因为电商也需要从代理商手里拿货,不仅没减少层级,还多加了一级。为什么厂商要靠代理商呢?因为芯片这东西严重非标,一个片子造出来,需要代理商告诉工程师咋用,为啥比别人的贵,跑不通时还要提供技术支持,里面的技术成分和人情成分都很重。
所以,本质上还是由电子器件它独特的属性决定的。
一个明晃晃的万亿市场,如果没出平台型公司,真的不是因为没人做,或者之前的玩家太弱鸡了…
@杨斯奇Sebastian 评论
去年看过这个赛道,坑的大小仅次于大宗b2b!
一是太散,二是核心厂商把货独家给代理了,毕竟目前代理出货能力很大,而且代理会给厂家反馈需求。代理都是提前半年预定!散货量太小... 做的好的都得有些代理背景.. 之前有几家非标融到了,最近也没啥动静了
@高洪浩AlaN
从2013年微信支付诞生,到2016年底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开始两分天下,再到2019年巨头博弈火力走弱。在如今的格局下,任何一方前进一步都会付出巨大代价,双方在边界上默契停步。
我真的有在认真工作.以及.对.我又来刷点击量了.戳一戳吧.还蛮好看的.👇
https://mp.weixin.qq.com/s/WgGXj6-ykH7FmAf_x6bp1A
@少楠Plidezus
在@后厂村的刘飞 的地图框架下,添加了一些交叉学科和个人觉得很重要的「费米估算」部分。
话说拿到这张numbers画的图我都惊呆了…居然还有这种骚操作?
https://mp.weixin.qq.com/s/jKIheyUjCIqADV59xqw8bQ
@宋一松
经济下行的时候,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哪个会掉得更猛?
我觉得是品牌广告。品牌广告的收益在中长期,短期无法帮助公司扭转局面。所以在经济整体下行的时候预算应该是会降的。
但效果广告不同,只要广告的投放成本小于收益,企业就有动机投放,因为可以扩大短期营收,增加公司存活下去的能力。而广告整体的萎靡会导致广告单价(CPM或者CPA)下降,反而会让企业有意愿投放更多广告。
这应该是为什么纽约时报最近一个季度纸质版的广告收入掉了20%,线上只掉了8%,预计下个季度总体会掉50%,而国内的直播带货还依然风生水起。
@chaosBLNK 评论
可能要看当下这个品牌或者产品的阶段性需求重点,看当下 conversion 更重要还是 awareness 更重要,然后不同品牌或者产品在 awareness 纬度的conversion 占比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些品牌看着在打 awareness 但是背后的拉新和唤活的比例也奇高,大部分品牌是做不到的),所以经济下行时期会相对更看重效率,无论是明着就是 conversion 的绩效广告还是暗着也是conversion 的品牌广告。
20200515
@树扬Yang
真功夫创始人蔡达标职务侵占1515万元、挪用资金1800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4年。同处广东的康美药业,老板占用公司资金达116.19亿元,罚款60万👍
https://mp.weixin.qq.com/s/h3sn8MW3DcWmss19vcpa2w
《康美药业造假曝光一年后,她选择了辞职》
@文化路范伟
全球最大的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发布的《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指数高达82,在所有被调查的国家中位居榜首。
@汤未冷
编程猫的社群体验,一些亮点罗列。
本期推荐即友:
互联网:
@树扬Yang 签名:在共享充电行业搬砖;负责创新业务和战略投资;爱摇滚乐;2004年到2007年在Ebay做打口碟贩子
@汤未冷 签名:K12教育产品 | 马刺球迷 | 梦到自己是一个诗人
本期最具话题公司:
农夫山泉:上市
B站: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