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创造/交流 @即刻&即友 整理@江浩Corli
20200301
@丹彤
细想了十分钟:“PE反映的是预期溢价,而PB反映的是资产溢价。通常预期的反映远早于ROE的实际变动,而PB则相对同步或者滞后于ROE的变动。”
@PakyuM
nb,是不是看到了某些组织的影子
@狐狸冰冰冰 评论
不是针对字节,只是讲一个我经历过的事情吧
17年7月我还在微信公关中心,每天都会有大量媒体问询转到我们这里来,不外乎是各种“xxx被封是为什么?是因为xxx吗?”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不回应不处理的,直接交给媒介同事自由发挥。
毕竟,不管我们说什么最后大家都不是很信,都还是会按自己觉得的“因为xxx”去写,我们说“不是的,是因为违反了平台原则云云”并没有人去听,大家的理解大都是“反正你微信店大欺客就算是规则也是有偏颇”
我曾经问过导师,那我们就这样天天被骂岂不是显得公关很无能?导师说“反正我们出去说自己是微信公关大家都会问,微信还有公关?”
但我们其实是有在做事情的。
mobike上小程序大规模宣传那阵儿,ofo在微信上的一个h5活动被封了。一时间全世界都在说因为腾讯投资mobike所以开始打击ofo,铺天盖地都是“微信封杀ofo”的新闻。
但其实那时候吧,ofo的公众号能点开,文章也照常发,就是他们当时的h5活动因为诱导分享,直接导致域名被封,部分优惠券链接因为在一个域名下,也不能打开了。(微信打击诱导分享这个背景和力度我就不赘述了)
我们在出了“猜测新闻”的那晚,辗转了几道联系上了ofo当时的品牌负责人(“北大合伙人”之一),希望他们快速调整一下活动页面,把诱导分享的部分拿掉,这样我们就可以赶紧恢复他们的访问,并且告诉他,一旦你们调整好,可以立刻联系我,我们找运营团队去处理。
接下来的三天,我每天都会去问一遍,请问你们调整好页面了吗?得到的答复都是,“还没有哈,不好意思”,“腾讯封杀ofo”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占据了几天的媒体头条。
后来他们直接把活动下掉了,域名也就被解封了。不过我还真的没见“腾讯解封ofo”这样的新闻。至于这么大的新闻领导层面为什么不干预,不直接联系,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是,老板们根本就不在意。为什么不在意,其实也很好理解。
字节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深受其害”的。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都是公关媒体人的kpi罢了
@木木山
微信、淘宝、抖音 - offer选择篇
终于搞定了 😶
https://mp.weixin.qq.com/s/g9-s840a7iTg7OUz0iJ4pA
@后厂村的刘飞
@金叶宸
关于爱奇艺的预测,四季度会员收入我估低了800万美元,全年会员总收入我估算140亿人民币,实际144亿人民币。🐶所以爱奇艺的会员付费内容roi,确实降到了近三年最低的0.66,之前大概在0.85....
@高洪浩ALaN
让我康康是哪个小朋友还没有点进去
https://mp.weixin.qq.com/s/irFhXZ6rDfvzfQScmBL3YQ
《晚点独家|高层调整、资源优化:字节跳动与阿里巴巴的游戏野望》
@数码晓风
以下是过去五年里,苹果春季发布会的发布邀请函/举行时间(北京时间):
⭐2015 年/2 月 27 日/3 月 10 日(周二)/MacBook/Apple Watch
⭐2016 年/3 月 11 日/3 月 22 日(周二)/iPhone SE/iPad Pro
⭐2017 年/无春季发布会
⭐2018 年/3 月 16 日/3 月 27 日(周二)/iPad 2018
⭐2019 年/3 月 12 日/3 月 26 日(周二)/流媒体订阅服务 Apple TV+/游戏订阅服务 Apple Arcade/新闻订阅服务 Apple News+/信用卡服务 Apple Card
❤ 今年有消息称iPhone 9新机发布会在4月底,但是苹果今年的春季发布会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就不得而知了,甚至有可能取消,毕竟在2017年有过惯例了~
20200302
@好好说话别戳屏幕
外卖平台将顾客的手机号转为虚拟号码一方面保护了顾客隐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了商户对顾客的主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触达的门槛。🤔
@ZH0UZH0U
上次用RSSHub给hedwig.pub做的RSS已经被merge了@GnimOay
现在可以投入使用啦🙌🏻
参考文档: https://docs.rsshub.app/blog.html#hedwig-pub
(PS:文档里面有个错误,comeet被我打成了commet😧)
呆唯的 Newsletter: https://rsshub.app/blogs/hedwig/hirasawayui
0neSe7en 的技术周刊:https://rsshub.app/blogs/hedwig/se7en
地心引力:https://rsshub.app/blogs/hedwig/walnut
宪学宪卖:https://rsshub.app/blogs/hedwig/themez
Comeet 每周精选:https://rsshub.app/blogs/hedwig/comeet
无鸡之谈:https://rsshub.app/blogs/hedwig/sunskyxh
我有一片芝麻地:https://rsshub.app/blogs/hedwig/zmd
20200203
@ChanceXuan
感觉用付费文章引流这条路还挺科学,付费行为本身代表了一定认可度,这时触达阅读者也不会引起反感。在这个基础上做一做粉丝管理工具又有哪些可能性呢?
20200304
@EthanCheung
傻老外日本移居指南第一弹已经完成!欢迎大家踊跃转发!
https://mp.weixin.qq.com/s/AxyUQg1iLnypDyz0zRgX_g
@Timmy_Yang
“杠杆不会使投资变得更好,也不会提高获利概率。它只是把可能实现的收益或损失扩大化,这个方法还引入了全盘覆灭的风险。”
马克斯认为投资面临的风险不是波动性,而是资产永久损失的可能性。而杠杆投资不能改变价值,不能改变获利的概率,只是改变了投资者的风险收益结构,放大了资产永久损失的可能性。
20200305
@Irene_Cr
???现代酷刑?给你上链?数字加密耻辱柱?
@柳胖胖
看好美团的一个小逻辑
美团的外卖生意,一季度单量肯定掉了很多,但是餐厅尤其超高端餐厅的线上化率被疫情倒逼,强行拉到最高点了,这和在线教育领域清北复交都不得不努力推进全员在线直播课有些类似。
我老家所在市中心附近的超高档餐厅,五星酒店内部的餐厅,过去根本不屑做外卖,疫情期间都能订餐了。
但这个现象疫情前已经出现。
比如北京的大董,米其林三星餐厅,去年开始试水外卖。本来它家的菜是吃环境和摆盘的,这些在外卖里根本体现不出来,但是没办法,要增长只能接受新渠道啊。
虽然很多人觉得北京评出的米其林餐厅有的很水,但大董的档次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大董的外卖早期做得非常用心,每道菜都单独有热水宝包住,保证到手时候温度和堂食时候差不多(甚至更烫),而且外卖的碗居然是真的陶瓷碗,外观也好看,我每次吃完直接带回家留着复用了。
过去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不管单量怎么大,核心还是中低端的餐饮,十几-几十块钱人均的,而且到现在应该还有那种专门为了做外卖随便找个巷子里的小破屋开伙做菜的,只是在美团线上的店铺经营维护得很好,专卖那种性价比极高的什么小龙虾盖浇饭,生意火爆。
从这个角度看,疫情又帮助了美团。
本来因为有大众点评的关系,中高端餐饮也没法完全无视美团和美团外卖,现在合作更加要加强了。而中小餐饮商户疫情期间只能更依赖美团,因为堂食几乎就完全没了,这部分相信疫情结束后,美团可以继续强化自己的获利抽佣能力。
高端餐饮的外卖,疫情结束后肯定会掉,因为本来它的场景还是偏多人的宴请之类的,也是需要环境和服务的,不是个人订餐自己吃那种,但是高端餐饮外卖的利润率要远比中低端好很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外卖其实可以是个非常赚钱的生意。2010年的时候,上海就有一家叫Sherpa’s的外卖订餐网站,自建配送团队,只做高级老外和国内金领人群,生意规模不大,但当年他的配送费每单就已经收到20元最少,40-50元的也很多,这就意味着,他每笔外卖的订单金额少说在300-500以上,平均值应该更高,因为订餐者不会和平台去计较这个配送费,对是不是有补贴更不在意,因为他们的时间值得花在更宝贵的地方。
而且因为这类的人群,居住的地方其实很密集,当年应该起家时候就是在陆家嘴外滩江边那一带的小区,而取餐的位置因为也是大餐厅,普遍好找路也宽敞,所以其实物流成本根本不高。
所以对Sherpa’s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根本不需要融资补贴拼单量。从这一点上来看,就有点像当年只做高端人群的易到用车,机场接送商务人群,本来也是小而美赚钱的,创始人非要掺和进来参与打车大战,最后拼得形神俱灭。
今天我打开Sherpa's一看,发现居然已经扩展到北京和苏州了,中午我就准备试试,回头和大家分享下使用体验。
不过,如果美团能打通超高端餐厅,再加上自有物流的服务品质已经做起来了,未来Sherpa's这最后一块黄金山头可能真要被攻下了。
就像今年奥斯卡提名电影《极速车王》里提到的,流水线量产毫无个性轿车的福特公司,最后还是收购了每台都纯手工打造逼格无限高的法拉利
@D_Review
李录是巴菲特芒格体系的,他们的文字比99.9%的知识付费社区都有用。甚至看网上免费的精华部分就行。
https://mp.weixin.qq.com/s/Rj9Oo6XCEZGRQvrtLfd28A
《小雅笔记(独家) | 国内专业投资人请教李录的39个问题》
20200306
@东炜黄
把这几年收藏的文章集成到了 Notion,视觉效果不错。有兴趣请戳:
https://www.notion.so/ff02c246a4e347a69b75abd396ffcdbf
《BuildForever 荐文》
20200307
@南柯游人
上次在@江浩Corli 月刊里,看到一个关于【赞的他者消失】的评论,其实挺有意思的。
不过我的感受是,【赞】的获得,本来就不是【人与人的互动】,它是一种世界之于【我的反馈呈现】。如果将【赞的获得】视为脱离了【对于他者表达不得不的反馈程序】的纯粹化,那么,就可以认知到【互联网社交模式】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拓展性】。
因为有了【纯粹的赞】的出现,让自身在得到【人的关注】的同时,卸下了对于【回应他者】的精神负担和行为表演,从而体验到了对于【我的世界】的在场感和沉浸感。
这是赞的合理性。
但同时,赞也可以具有【深刻的互动意义】。如果社区机制只是停留于【赞的获得】,【赞的发出】就缺乏真正的主体意义。这样的结果是,【用户的点赞行为】具有十分的外在目的性。比如,内心默认自己在即刻的人设是点赞机器而泛泛点赞、为了表示被某个用户或动态内容吸引而有意点赞,或者为了反馈对方的评论而点赞等等。
脱水的设计,则是【给予每个用户每日20个赞,且对于某个动态或回复可以重复点赞】。
这意味着,【点赞者】是在点赞行为中,行使某种【自有力量】,是更为纯粹的【我觉得赞,我点赞】的主场表达。而为了保有这种力量的【不失去】,点赞者会在【点赞行为】中,渗透出更多的【在场感和沉浸感】,从而获得与【被点赞】相似的【主体感受】。
可能这其中的感受差异,十分细微,但如果一个用户,能够在一个社区获得双重的【主体体验】,且每日【体验的进程】被用【赞】的指标,直观呈现出来。用户对于社区的投入和认同感,无疑也会正向加强的。
我认为这是脱水社区,表达出的一种产品的纯粹性追求。
不过,这种理想化的做法,也有着一定的机制生硬。如果对于用户行为的评估标准,能够更为弹性一些,比如每天有一次机会,通过发动态获取5/10个额外的赞资格,或者每天累计沉浸30/60分钟后,可以获得一次获取2/3个额外赞的机会,似乎内部活跃机制会更具整体性些。
@Joway
如果PM是一个产品的关键决定性因素,那么这一假设应该能够在薪资市场得到体现,但事实是在中国PM工资远低于工程师。我原本以为是全球普遍情况,但今天做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并非如此。PM不仅仅在事实上工资更高,而且工程师的平均工资是在逐年下降,而PM的是在上升的。这种表现才是符合我们日常认知逻辑的。而且反过来还能够鼓励工程师转型成为PM,这样才能够促成整个生态的共同进步。如果是像中国这种搞法,那只能加剧两个工种之间的撕逼,并且恶性循环。
作为一个工程师,加入一家公司前看自己的工资只能影响下班后的生活,但看这家公司PM的平均工资能够直接影响你的上班体验。
@SpacePerson 评论
从我有限的信息渠道的观察是,确实中美产品经理差别很大。
转发一个王慧文的问答,老王靠谱
18 问:未来想做互联网产品经理,但是还是想读个计算机的研,请问去哪个学校比较好?
王慧文:如果你能找到一份工程师的工作、最好还是去做工程师。
@Cybernetics 评论
在国内对这个岗位用“产品策划”来描述确实会比“产品经理”更准确些,毕竟真正影响一个产品的关键决策,比如 宏观影响 行业理解 需求/痛点 解决方案 战略打法,不是“产品”这个岗位定的,而是通常由团队leader定的,至于怎么做到团队leader、怎么做出ROI更高的决策,并不取决于你以前是”产品“”开发“”运营“的哪个岗位,而是取决于你对“run a business”这件事投入了多少精力研究、到底有多懂。
我呆过的每个团队里几乎都有在关键决策上提出的建议比产品同学更好的研发,一方面是他们对成本更敏感(前中期最大成本可能就是研发的时间&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他们更擅长系统地思考、对决策相关的新知识好奇且能够快速学习。其中我认为的一个技术+业务最牛逼的前端团队,他们的leader要求每个前端自己花钱买竞品研究,作为owner来看待、参与讨论每个产品决策。
刚好我在最近就见过对市场、资本、业务、产品的理解都不亚于CEO的CTO;有些问题让CEO犹豫时,CTO甚至能补充出来让人信服的答案。(当然怎么能hold住这种CTO就要看本事喽)
总而言之, 在大公司分工制度下,没有任何一个为了高可替代性而出现的岗位能教给你如何 run a business ,靠的是你的好奇和自驱。
2020309
@Aaron511
两三年前一直有阅读互联网或创投文章并做分享的习惯,中间因创业而中断了(当然也是借口),在此立个flag,2020每周分享不少于三篇的优质长文,并记录一些阅读心得,好了,走起,本周第一篇。
标题:Why toys?
本文来自 YC 合伙人之一 Aaron Harris,文主要讲述了为什么有些初创企业已开始看起来像是“玩具”,而非企业,以及一开始“像玩具”对整个项目发展的好处。
1.降低并控制期望
大部分初创项目都不完善,假若以“企业”身份展示产品,那么顾客要求会很高;而假若以“新玩具”或“有趣的新产品”那么顾客对待这款产品的态度会不一样,更愿意提出建议并接纳。
2.过于严肃不利于产品/公司初期发展
不利1:不敢去投放于市场试验
不利2:容易引起大企业的关注,这样一个好的idea容易被抄袭和模仿
不利3:当作企业运营的话,那么就会自然而言地关注其相关的企业指标,比如:收入及利润情况
文中也举了 Facebook 的起初作为例子,一开始就是一个可以“互相查看照片的玩具”;这样让我想起硅谷第四季中杨建做的 “NotHotdog”,在剧中后来可用于“鉴黄”。
国内的产品的例子:
QQ:最早的QQ对很多人来说感觉就是一个可以聊天小玩具;
脸萌:被今日头条3亿美金收购,一开始也是玩具,大家可以自己做萌头像;
微信红包:微信红包就是微信支付第一次做出来给大众用的玩具;
当然文中也提到,并非所有项目一开始都可以或都需要“玩具化”,这只是产品或公司发展的路径之一。
推荐指数:9
《TAGS:玩具、产品、创业企业》
https://blog.ycombinator.com/why-toys/
@马男MANAN
最近建仓思路
1.医药概念股,类似吉利德这种,按中线3个月拿
2.线上办公,zoom,按中线3个月
3.一直看好的京东,破站往一年以上看了,当然破站快到财报了,可以等等
4.瑞幸这种消费股可以无脑做空,但警惕狗庄反复控盘
5.便宜捡一些远期的call,可以小仓位玩玩
6.联合保健,雷克兰,apt,多空反复做盘前和盘中,厉害能赌赢,以及🔫股等可以短线搞一波,但是我不懂也不碰
7.特斯拉可反复多空,相对稳
8.等一波回涨稳拿特斯拉,人造肉和shop
9.小仓位拿了一波acb,当扔了试试
10.航空股,可以关注下长线还是可以回调的
11.蔚来山顶站岗了,等解套,天舒加油
@Louis徐玮
其实股市的大幅波动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慌。要想着富人们比你还更着急如何变得更富有。如果能想到富人这时候会把钱放到哪,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
20200310
@宋一松
前些天还拿TikTok的例子说真正的认知套利是“不是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而是你把你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他也不会相信,直到他亲眼见到”。现在发现新冠肺炎在迅速地变成一个更贴切的例子。
一个月前我在公司周会上说起疫情让大家注意卫生做好防疫措施,美国PM们露出一副无法理解的表情。一周后美国听证会上专家也说了疫情一定会进入美国,所有的措施都只是为了延缓它的到来好让社区有充足准备。
但直到这个周末美国人整体才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后发现社区根本没怎么准备。 当然我说这个不是说大家多看看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就能料事如神。
而是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一直都在慢慢地发生作用,但只有越过某个阈值才会变成一个爆炸性的新闻,让众人猛地清醒过来并迅速接受这个现实。
你要做的,不是去预测这个世界会不会越过那个阈值或者什么时候越过。你要做的,首先是了解整个机制和阈值的存在,然后确保自己在世界越过阈值的时候已有所准备,而不是刚刚如梦初醒。
@Teresa浣熊君
意大利演出了新剧情。
我现在意识到了,确实有些东西比疫情信息的透明更重要。
@西昂翔
最近的一篇更新,关于迪士尼观察2.0。
另外要特别推荐一个文娱Ben Thompson,他叫Matthew Ball,期期newsletter我必看
《当 Netflix 与迪士尼“狭路相逢”》
https://mp.weixin.qq.com/s/IpIXlqgempGJ4l33Ie6s3Q
@精神病人顾大夫
Slowly,根据物理距离决定传送速度的点对点社交软件,可以理解为UIM?(uninstant messenger)看上去有点意思。
@少楠Plidezus
海尔兄弟除了拍动画,做冰箱空调洗衣机,居然还做药!
@艾简 评论
长虹除了卖电器,人家主业务还是做导弹呢
(补:认真找了一下资料:https://www.sohu.com/a/244677067_158946)
@我特ever
我的微信去年加了个人,在喜茶火爆而且没有外卖的时候,经常找他点喜茶。后来发现还可以点西四包子,左家庄炸鸡等一切需要排队的美食。导致半夜的时候,总是不敢看他的朋友圈。
今年春节前,还看到他在筹备年货回家过年。然而在1月29日,他去了武汉,参加火神山医院的建造。这之后,他开始每天记录现场的情况。坦白讲,我以为现场会有多么艰苦和混乱,然而在他的朋友圈,只有一个年轻人的善良和乐观。
我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是似乎鄙夷这种天真,或者说,是「傻」。而另一方面,又有些羡慕。甚至,还有些敬佩。到目前,他用双手参与了7座方舱医院的建设,而自己,也不过是每天躺在床上敲打一下电子屏幕而已。更不用说,他还会这么多技工的活儿,这挺酷的。
他的微信名叫「梅西」,像他这样的人,像他这样的「疫情日常」,应该被记录。
@Irene_Cr
上帝之眼—后台就是戏台
所以镇子里的产品和运营多可爱啊,看多了人性之迷和人类之怪还能保有初心,不容易的
https://m.weibo.cn/1134424202/4480349730416170
《纯银:聊几件做一罐时观察到的现象吧。1、每天都有人直播自残或者自杀......》
@20200311
@Cybernetics
大四最后一年的故事
昨天和luke聊天,讲到:“说实话我有个问题,就是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大老板太挑了,只有 louis **(未来的老板) 这种能让我真心地愿意跟。”
去年从腾讯云实习完不想留用出来,在阿里和字节之间选了字节的这个我曾经呆过的初创团队时,我确信自己综合考虑团队、行业、公司后做了相对最好的决定,但做了两个月后我再次非常suffer,想了很久后我才明白,“人”是第一优先级,牛逼的人组成牛逼团队,选择靠谱的行业,设计高效的公司制度;但我没有找到我期待的人。
刚好朋友把我介绍给一位早期机构的投资人,我们对“人是第一优先级”这件事是有共识的,于是我决定去机构跟着ta做段时间。最后我问mentor有没有牛逼的founder可以把我介绍过去,很巧的是,ta说的那个founder其实我在几个月前的讲座上见过,当时就特别想认识,但因为后面紧接着约了人聊业务就暂放了,想着肯定有机会认识到,结果机会就这么来了。
我突然想起来18年当时面louis的团队时也差不多是这样,但那时我太naive,没有找到足够的做事空间主动离开了;记得当时我说:louis如果是一年后的我来到这个团队就好了,我觉得我一定足够强。
一年多后的我遇到了这个founder,终于即将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在实习各种大厂后,选择放弃大厂offer,加入一家创业公司。
@20200312
@王墨
字节跳动预计今年年底10万员工
建议大家不要一看到这个数字就惊叹
要想想里面有多少销售以及增值客服
毛估估得有一半以上,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是没有什么所谓字节范儿的感受的
有的只有kpi和搞不完的甲方
@金叶宸
在这种金融海啸时期,你很容易在极限环境下,对一些现象做出非常准确的观测,以得出一些之前难以得出的结论。比如btc和美股,实际上相对btc,美股可以算“避险资产”了🤧🤧
@Xicvona
复盘下自己的信息整理血泪史。
我对碎片信息整理的需求是:耗时尽量短,分类别逐条显示且最好有时间节点,可以再次编辑。先说结论,建自己的Slack workspace是目前对我来说的最优解。
我一开始是把信息整理放在Bear里,因为当时也把Bear作为书写工具在使用,而且信息可以在Bear里根据不同类别打#来分类,比较规整。但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Bear的问题在于当文档变长后如果误触选择全文或者更改格式等等信息就都乱了,操作不舒适,它还是更适合作为书写工具而不是信息收集工具(书写工具已由Bear改Ulysses最后换到了notion)。
后来我用了一个非常凶残的方式,就是在微信里和自己的小号(之前本打算当工作号使用的,但因为迁移困难一直没有启用过)按不同类别建群,之后不同信息就按类别直接甩进去,但缺点显而易见,界面太乱了(图二),且无法二次修改。
再之后当我把telegram作为主力IM工具在使用时,就开始用saved message功能(可以大致理解为文件传输助手)。优点是即发即走耗时非常短,且独立成条可以再次编辑,但其实这是个偷懒的做法,因为没有按类别规整所以后期复看查找非常困难。
最后,我的解法便是选择了Slack(图三),它满足了我开头所说的全部需求。虽然多个channel一开始分类打理需要花不少心思,但是理顺之后非常舒爽,推荐你们试试。
综上,我目前就是同时使用Slack和notion,分别覆盖不同需求,偶尔速记会使用苹果自带的notes和Craft(但最终都会整理进notion),欢迎你们也来分享分享。
是的今天也是互联网软件难民
20200313
@shenslu
关于知识管理,开始续集了。长文杀猫,慎点
五
上一回说到博客,其实还漏掉了人人网。高考后就听说大学生们都在玩人人,于是就入了坑,发现那儿真是个“知识”的海洋,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的知识。虽然和QQ空间一样,大家都在转发各种文章,但不像QQ空间上的大多没有营养,那时候的人人网确实充满着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观点,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可能整个中国互联网都再也回不去了。我前面说的word里面整理进来好的文章,不少就是从人人上来的。
六
从QQ空间到人人网,但很快twitter、饭否就接连吸引我的目光。再然后就是新浪微博还有腾讯微博。最早的twitter和饭否上给我的印象确实是戾气比较重,但那时候没有今天twitter上这么重,直到饭否挂了。相比之下,早期的微博就很好,我在微博上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交了不少朋友,好些个加v的教授、大咖和我互相关注、交流思想就让我特别开心了。关心的不是什么粉丝数之类的。那种简单的感觉有点像今天的即刻。一开始沉迷微博,每天几十微博的发,但很快我就和自己约法三章:只许转发有价值的微博,转发必须写评论,只许写有价值的评论和原创微博。这个习惯让我的文字功底得到了很大的训练,并且坚持思考也很大的影响了后面我的写作和表达。微博只能发140字,所以我很多微博减字数到最后就变成了文言文了。我还有一个习惯,读书有所思就往微博上发,后来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一些博客文章。其中坚持了几年一个话题叫“再读论语”,每天读一两条论语并写翻译和评论。特别有意思。
七
在玩微博狂热的时候,我还迷恋上了在旅途中直播每个过程。最搞笑的几次旅程,其中一次是在丽江,为拍照发微博直播,结果手机让小偷给顺走了,结果还找来个touch在酒吧连wifi继续和网友汇报情况。还有一次是从广州飞三亚,来回都遇上台风,在微博上直播了上飞机,下飞机,再上飞机起飞,再飞回来……还有从延误到取消,被送到酒店的全过程。在那个我的学生时代和微博的“开放的陌生交友时代”交叉点,这些最真实的人生经历都通过一种公开的方式与外界分享,也给我留下一个阶段的人生记录。现在再去找小学初中的真实生活记录,都很难了,但大学时的人人和微博,确实成了一种另类日记。这个话题本来说聊知识管理,但我确实认为人生的真实记录对每个人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知识。我们的记忆通常都会选择性地遗忘,直到欺骗了自己。当回去查看当初的只言片语总会发现,自己对自己的曾经,竟然如此的文过饰非。
八
对于我这种热爱整理文稿和笔记的人,原本知识管理软件是强需求,但我一直到10年左右才开始接触到第一个,OneNote,一开始觉得很好,但很快又发现了Evernote,惊为天人,从此用了10年至今。但中间我断断续续想放弃Evernote好多次。有时候是因为多端同步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手机端不稳定,有时候是因为资料太多太慢。其间试了盛大出的麦库记事,网易的有道云笔记,都不满意,撤回去。国人做工具软件,真的鲜有质优品佳的,特别是09/10年后,整个软件圈先是转向网页,又转向移动端,研发门槛越来越低,进圈的人也越来越浮躁。不论美感还是体验,亦或是功能的稳定性,都不行。当年共享软件虽然收不到钱,但国内还是有很多好软件,到后来就真的整体水平下降了,好几年一个劲的copy to china。在之前的pc软件圈可真不是这样。
九
试图换掉Evernote的过程,有一回是因为我彻底放弃Windows迁到Linux上,Evernote没有Linux版本,网页版也不好用,于是找到一个Z开头的个人Wiki软件。这让我开始接触Wiki,后来好几个团队协作的项目都用自建wiki共享资料。那时候好工具不多,自建wiki让我觉得真香。最常用的是dokuwiki,安装使用都方便。但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办法移动化和离线化。我试图自己写app解决,但后来逐渐忙了没空维护,就算了。
十
真正让我成功把Evernote放入冷宫的是notion。notion的block理念、database设计还有模板功能都很赞。我甚至认为它是我熟知的有限几个系统设计的杰作之一。notion很久前就不知道因为谁推荐被我装在手机里面,但没留意。直到前阵子一个产品经理群里群友提到,我找出来一看,又惊为天人,通宵搬迁,买了十年会员……至今我已经安利很多人了。不过它成也web,败也web,在无网状况下没法使用,就是最大的硬伤。一个被我引作外脑的知识管理软件不能离线使用?那是不是没网了我就立地变傻了?希望官方重视了……
嗯前天发了一大段大家都来围观,于是就有动力了,又碎碎念了这么久……其实真没有什么营养,就当和新朋友聊聊老事情吧。啰嗦见谅,估计还不少错字
下回说说我和reader、readitlater的不解情缘,很巧,我都参与过一些相关产品的研发,也顺便说说电子阅读软件吧。
纠正一下第五节,人人网在那时候还叫校内网。补充一下第十节,Evernote还有各种巨bug,比如安卓编辑了pc就排版混乱,比如pc去年以来老是在编辑numberlist时会断了编号,以及存的内容多了之后其卡无比
@XiaoBrownianSpectrum
对Zoom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深刻,记得去年看Eric Yuan在GGV evolving enterprise2019的炉边谈话,他真诚坦率地远程直播分享了Zoom企业管理的一些经验心得。其中inspiring的点属于大道至简、初看都是常识但真正在企业自上而下推动落地却很考验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和员工心理深处的认同与执行。Zoom可纳入优秀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案例
刚才去搜索了下微信存档,发现GGV Evolving enterprise2019直播回放链接还有效,今天腾讯创业公众号也有文字版总结,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直播回放链接https://live.tanzhi.tv/h5wx/live.html?instituteid=162&channelid=2254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f=appmsg
@士心_shixin 评论
虽然像在商业互吹 哈哈哈哈哈 还是无耻的安利一下
确实 在zoom感受到太多善良与温暖、之前也呆过某几家用字母缩写称呼的厂子 ,来zoom发现这里的人都很友善,你可以专注做技术 晚上6点我就溜了,申请过一次加班被老大批评要注意休息,工作日注意效率,强调work and life balance 。
没有那么多层级、经常全公司all hands meeting时候 有人给eric或者其他团队提一些反正我是不敢提的意见,会议过程中视频有卡顿还能全员debugger一下。
eric 是个很厚道靠谱的人 ,能和你一起打球喝酒,也真的会让你的付出得到回报,不跟你扯情怀价值观 没什么奇葩文化、日常很多小细节公司行政替你考虑的非常周全,人美心善
其实感觉很多东西本来就应该这样 友善平等和尊重,现在想想可能需要有能力且非常努力地保护这些美好吧
部门内经常几个月才开一次周会 商量团建去哪里 😂 没晋升ppt文化 和末位淘汰 。。。同事技术非常强 主要还愿意帮你 技术上对标准要求很高 代码必须按照规范来,任何一个平台都要可用 不说linux 甚至ChromeOS 都要开发,主要功能还要兼容ie.........国际化上支持绝大多数语言 服务必须保证稳定安全 甚至保证盲人老人也可以使用
另外强调工程师owner,pm全在美国 除了更新task状态时候给我留个言, 一般找不到他们,全靠文档和设计稿、qa也很少 全靠开发自己写测试 出了bug自己背锅 ,提供美帝工作签,现在可能比较紧张了 但trans几个月这种的还是ok的,办公协作软件全是正版付费的 ,g家套件协作起来很方便 开发需要的各种设备申请就行,内部分享重要通知有recording 自己找时间自己看都能搞明白
需要提高的地方
可能是 没有自己的餐厅 靠行政的同学找好吃的餐厅订餐
偶尔可能要早上9点和美国那边开会 要早起准时到,平常随意
薪水上 现在也没有期权了 只有股票
招人要求在变高 我前后面试过两次 第一次想了想 选择去另外一家现在已经大火的公司 但现在看来这个决定让我损伤惨重 间隔一年面试明显难度大了很多
个人感觉zoom 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软件,目前还有很多bug要修,功能要完善,忙的时候真忙 为了要给国内用户开免费注册入口 支持手机微信QQ注册 全组第一次远程加班了好几天,
单纯使用来说 作为一个工具 高效 专注 人性化
im 聊天 管理任务 收藏消息 搜索都挺好用的 视频拉会讨论很方便 有问题不管坐的多近 都习惯了meeting一下分享屏幕演示bug比抱着电脑走过去要方便、im还有第三方插件扩展了各种功能 。zoom rooms 非常香 要是以后便宜了 我在家也要装一套
没有那种自上而下的层级和已读 打卡 这种反人类的设计 缺点就是有各种功能 web上小的开关太多了 有的公司要有专门的人配置,不太好找 有的功能我都不知道咋用
以后找工作 或者选学校的时候 如果购买了zoom 的可以加分 一般都不错 哈哈
🌛🌞👩🚀
公司的发展是整个团队的努力 一个人什么也代表不了。在早期加入一个靠谱的公司,并能有机会和公司一起快速成长 解决更多的问题、已经发展比较好的大公司很少会有这样的机会。。员工的话语权也不一样嘛
最后无耻 的 说一下重点,欢迎找我内推 ,苏杭皖 工程师 或者 设计师,成功了请你吃肉
我以后尽量少扯公司的事 即刻还是应该用来deliver happiness 哈哈哈哈哈哈
有bug 也欢迎提哈 给我会议号 和你的账户名 负责到底
20200314
@胡侃侃
自己国家的事还不清不楚,现在开始聊别的国家的事儿。原始信息的准确性、立场先行的主观选择、各种伪专家大放厥词……真是乱套了🤦🏻♂️
@暴走的铁锤
最近两个月开始比较认真的看些历史的材料,上周便约了三个朋友聊了几个历史话题。第一次尝试主题讨论,聊了两个多小时,整理出一万多字的文稿,大家对历史的理解很独到,给了我特别多的启发。
三个朋友中,除了一直都在的@靳晓阳 ,我特地约了一位即刻上神交很久的历史爱好者@帅肥牛 ,即刻上还有一堆人特别喜欢看他发的自己做的美食;另一位是目前在读历史硕士的大学同学,大学霸。一个兴趣派,一个学术派,除了解答困惑,他们对于历史的思考的碰撞在我整理文稿的时候也让我琢磨了好久。
反正很有意思就是了。
《小心夹带私货,尤其是当他们开始一本正经地叙述历史的时候 | 漫谈会 Vol.3》
https://mp.weixin.qq.com/s/6DjB4YtTWPJiSqwG9EvHAw
@仰望星空
推荐##自用的一个实用工具聚合导航网站:
牛导航:http://www.ziliao6.com/
牛导航里聚合了很多实用工具,分为趣好工具,搜索引擎,影视资源,有声听书,必备神器,新奇有趣,职场办公,实用工具,免版权图,电子书籍等众多分类,每个分类下面都有很多好用的网站,值得收藏(ღ˘⌣˘ღ)
@kyth
分享一些关于RSS的理解,感谢 @盲市 催更两年。
《RSS二十年》
https://kyth.hedwig.pub/i/rss-er-shi-nian
@shenslu 评论
非常棒的总结,我回头聊reader的时候,也聊聊qqmail的阅读空间,还有微信公众号的往事吧,做个补充。当初我开始接手参与阅读空间和QQ阅读项目的时候,才意外发现,这可是一个4亿用户的业务,到11年底,我记得还有600多万的日活。这应该是中国最大的RSS阅读器了。
20200315
@方墩儿
周围很多人都是做战略or商业分析的,我多数时间跟他们撕扯商业推演,即,这个项目,它到底能不能成?能感受到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他们是顶层设计,向下推演,业务匹配的话,好我们做。而我是尽力尝试,小步快跑,模型一旦有数据上的起色就力求快速规模化,模型要是没起色,马上放弃。很多商业分析师接受不了自己推演的失败,但产品特爱试错……这几乎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本周的一个小目标,继续探索商业分析的价值
@鸽多酱
☝🏻关于中兴:
①美国司法部正在对中兴进行涉嫌贿赂调查
②中兴通讯今日股票暴跌
③中兴计划在3月23日发布“天机Axon 11”手机,这也将是中兴第二款骁龙865机型…
@元气J
Public不就是雪球版即刻嘛,一大早起来不知不觉刷了一小时
@西昂翔 评论
香得很,与其独自关灯吃面不如讲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另外做个前情提要,不知道这个app是干啥的话,可以戳此了解:
https://mp.weixin.qq.com/s/OENF9s1Jx3B0Wn0zjUKlQQ
《雪球老了,年轻人的炒股软件可能长什么样?| YS 特别版》
@kyth
微博上也许本来可以有更多上班族的理性声音的,但web登录cookie的过期时间把他们劝退了。
本期推荐关注即友:
互联网:
@Aaron511 签名:站在太空看地球;保持好奇,敢于表达懂或不懂
投资:
@白桦树上的小丑鱼 签名:安安静静游过整条森林(注:整条??),风穿过尾巴,阳光晃了晃,落下,几个泡泡
科技:
@数码晓风 签名:玩咖,搞机,科技事儿~探索,求真,数码圈儿~一名爱好科技数码的宠猫狂魔
筛选硬条件:收录半月刊,非大J(粉丝小于2000),半月内动态超5条
特别感谢:@金叶宸 对本月刊的关怀和支持!!!